AudioArt 音響論壇

不只隔離,還給你美聲 Monitor Acoustic MA-204 ART / MA-202 ART電源清淨器

文|書世豪
原先打算一次將Monitor Acoustic新推出的ART系列與NEW系列報導完畢,不過設計者雅士張先生堅持要我先聽過NEW系列之後,再聽ART系列,報導也必須分兩次見刊。原先我還不明就裡,但聽過MA-204 ART/MA-202 ART才了解張先生的真正意圖,因為ART系列真的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產品,它已經超越「電源濾波器」的範疇,而是進入調聲工具的層級了。

挑戰極限之作
以往Monitor Acoustic的產品設計目的很簡單,就是隔離干擾,消除失真,「忠實」還原電源,重現系統該有的表現,但在研發NEW系列(詳見本刊306期「音響實驗室」)的時候,張先生發現當音響系統好到一定程度,夠敏感的時候,本來工作是隔離干擾的電源清淨器,就算細微更動也會對聲音有影響。而這樣的影響實在很難說是好或壞,只能說是個人偏好。就跟百萬音響一樣,各項設計都完備了,最後決勝的因素反而是設計者對聲音美學的展現,而ART系列就是張先生的個人音響美學的極致體現。張先生也很爽直的說,NEW系列所作的30多項修改,ART系列全都有作,但卻更加精進,簡單的說,就是完全不惜工本的作,ART系列的誕生純粹是因為他想挑戰「極限」。在研發期間,張先生為求完美,製作了許多不同版本的原型機,並與從頭到尾的電源系統都由Monitor Acoustic規劃的X先生反覆討論,而且還在他的頂級系統上反覆聆聽,最後才拍板定案投入生產。

一窺Monitor Acoustic的音響美學
簡而言之,你聽到ART系列的聲音表現就是張先生對美的定義。ART系列還有一個以前都沒有的特點,就是裡面還附上一個銅螺絲,給用家調聲之用。這代表Monitor Acoustic產品從以前的「主觀」走向「客觀」,最後的聲音表現由你決定。以前的Monitor Acoustic產品好像是對你說「我就是標準,如果有問題那一定是你的音響系統有問題。」而ART系列則是對你說「你的系統應該要是標準,我可以讓它超乎你的想像。」 讀者可能會以為,ART系列推出MA-204 ART/MA-202 ART兩種型號純粹是插座多寡的差異,但其實張先生的建議是一件器材就用一個MA-202 ART,另外那個多出來的插座就當作送的,最好也不要用,因為雖然AG-Q的兩個插座是完全獨立的,但在敏感的音響系統上,還是聽得出來差異。換句話說,在張先生的理想中,ART系列最好不要插滿。如果預算有限,可以先從一個MA-202 ART買起,將對干擾比較敏感的前端設備先用上,之後升級加入再一部MA-204 ART,應該已足夠給所有音響設備使用,最後再慢慢購入多個MA-202 ART給每一件器材使用,保證每一次升級都會聽得出差異。

超凡入聖,如入化境
我曾經在雅士民生東路的展示中心聽過NEW系列與ART系列,當時與張先生討論的結果是NEW系列聽起來非常中性、寫實,而ART系列聽起則多了一份高貴感。這回在本刊的聆聽間再次仔細比較,我發現基本上ART系列還是維持了Monitor Acoustic一貫的特色,但將張先生一貫重視的音樂張力表現得更為明顯。我不會認為這是透過「染色」來調聲,而是透過更豐富的細節,更寬廣的動態,以及更迅敏的暫態來讓聲音表現更有變化。聆聽Dianne Reeves「A Little Moonlight」(Blue Note 7243 5 80252 2 4,環球)中的第5首,快速的鼓刷可以聽到細膩且豐富的質感,細節多到連耳朵都來不及聽一樣。第8首一開頭的吉他演奏充滿力度感,撥彈勁道十足,歌手演唱的時候可以發現ART系列對於音質音色的影響幾乎沒有,而以本刊的「樂器人聲10項評量」來看,ART系列的各頻段線條與形體都在中間的位置。聲音一樣很美,但也很真實,音樂中人工加料的殘響更為明確,歌手唱腔的轉折更為明顯,歌唱時胸腔的共鳴直接傳到耳邊。聆聽「To be sung on water」(ECM1871,極光)中的第6首同名曲,感覺到背景更黑、更沉,使得前面的樂器顯得更為浮凸、立體,細節更多,感覺就是後級的控制力變得更好,這當然要歸功於ART系列。最後拿出「La Bamba」(K77017,絕響)來考驗,與沒加上ART系列之前相比,我才發現原來的低頻下段根本完全不見,沒用上還不會發覺,用上之後才發現,原來遺失了這麼多低頻!專輯一放下去,馬上聽到更為開闊的音場表現,聲音更穩之外,樂器停頓時收束更為快速,大小聲的細節變化更多樣,整個樂團齊奏拉起來的時候,更表現出絕佳的暫態反應,簡直就像換了一套系統般神奇!最後,我也將那個銅螺絲換上,聲音確實變得稍微溫潤一些,雖然聽得出來,但差異很小,但如果你要問我那個好,我會跟你說「兩個都很好」,至於該如何取捨,這個問題還是要問你自己吧!